当下历史研究中的虚无主义及其应对策略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甚嚣尘上,在中国思想界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与此同时,在历史研究中亦出现了以“告别革命论”和“去阶级化”研究为表征的虚无主义倾向。而历史研究关系到如何解释历史,怎样书写历史,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坚持阶级分析法和整体史研究。同时,要强化党史、国史的研究力度,培养专业青年人才。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告别革命论;阶级;唯物史观
2015年8月23日,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济南召开。习近平主席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8/23/c_1116344061.htm] 历史记述了一个民族、国家砥砺奋进的历程,当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时,人们总会回向历史,寻找在历史中曾经的光荣。任何民族都不能忘记本民族的历史,必须善待历史遗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思想不断涌入,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在中国的传播,使得中国的学术界关于如何叙述、解释历史出现不同的声音。在这种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甚嚣尘上,在中国思想界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引发人们对民族历史、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索。
一、引言
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起源,有学者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最早可以追溯至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全盘西化论,它作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在中共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和转入现代化建设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沉渣泛起,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则是历史虚无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波及范围加宽,涉及历史学研究、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及教育等多个领域。[ 方艳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演进泛起原因论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同时历史虚无主义的兴起也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期,国内经济增长加快,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促使你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层,容易被一些言论欺骗、诱惑。所以,历史虚无主义的兴起一方面是存在思想渊源,另外它是国内外现实环境作用下促成的。
历史虚无主义是指运用唯心史观解释历史的一种思潮,它要求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一、建立起“去阶级化”的历史评价标准;二、“告别革命论”,否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的卖国行为翻案;三、污蔑、抹黑党的早期国家领导人,同时黄继光等革命先烈遭到攻击等等。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借否定人民革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而否定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道路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思潮。这种思潮否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形成的全部历史认识体系,否定中国人民的进步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从而达到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目的,进而实现乱史灭国。[ 龚云:《谁是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与尹保云、马龙闪等学者商榷》,《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9期] 历史虚无主义扰乱了中国人民的思想,瓦解了中国人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动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国根基。
学术界围绕历史虚无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实质、危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批判,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自信,同时也树立起了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正确的新的认识。本文笔者在以往研究基础之上,结合所学专业揭示历史研究中的虚无主义倾向,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探如何讨纠正历史研究中的这一错误思想趋向。
二、历史研究中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
后现代史学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大陆登陆。后现代史学作为一种史学理论和方法,拓展了历史学研究的领域和视野。学者王晴佳认为在史学研究领域,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史学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历史研究兴趣的转移。现代主义历史研究以揭示历史演变的大趋势为目的,即历史一线发展进步论,以中心、精英为主要研究对象。后现代主义历史研究则以打破历史一线进化、注重非中心、非精英和非理性的活动为主要特点。第二是对现代主义历史认识论的根本颠覆。现代主义的史学认识论以实证主义观念为基础, 即在主、客严格区分的前提导“科学史学”、“客观史学”等。[ 王晴佳:《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史学的前景》,《东岳论丛》2004年第1期] 后现代史学批判以宏大叙述、线性进化史学为表征的传统史学,愈加关注历史中的小人物,典型事件等微观事物和细节,导致史学研究的转向。解构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叙事方式,造成历史研究的逐渐碎片化。
当下中国的部分历史虚无主义学者,在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研究中采用后现代主义史学的书写方式,割裂了历史的延续性和整体性,通过运用语言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的概念结构历史事实,造成历史研究的碎片化。同时,以所谓“人性化”叙事否认革命合理性,抹黑党史。在后现代主义的掩护下,虚无主义使得史学研究愈加复杂。史学研究中,虚无主义具体表现为:“告别革命论”和“去阶级化”研究。
所谓“告别革命论”,其核心内容是:历史上的中国革命包括中国革命虽然有其产生和存在的理由和作用,但并非历史的必然,历史发展道路还有其他可能性;革命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是错误的,改良和建设才是中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好途径。[ 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一世纪中国》,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版] 针对“告别革命论”否认革命合理性,突出革命破坏性的言论,著名中国党史学者李金铮指出:革命不全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不是革命该不该发生,而是革命已然发生,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场革命的问题。[ 李金铮:《向“新革命史”转型:中共革命史研究方法的反思与突破》,《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1期] 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演进的主旋律,是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革命可以避免”,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他们颂扬改良,认为通过改良的手段亦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一些学者之所以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其目的就是从历史根据上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 龚云:《谁是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与尹保云、马龙闪等学者商榷》,《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9期] 我们一定要尊重历史客观事实,不能带有任何个人意志和主观情绪的评判历史,要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由之路。
“阶级”概念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成为主导性话语。在中共的革命历程中,阶级斗争一直是核心问题。但是,近20年中国学界逐渐出现一种“去阶级化”的趋向。部分学者完全抛弃或者回避使用阶级分析法,使用阶级概念,在此过程中“革命史范式”逐渐被“现代化范式”取代。著名革命史专家王奇生指出在历史研究中我们不能否认阶级的客观存在,他认为:近代中国并不是一个“无阶级”的社会,阶级在近代中国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不能视而不见,而必须从学理层面开展深入研究。阶级研究和阶级分析法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学术意义。[ 王奇生:《从“泛阶级化”到“去阶级化”:阶级话语在中国的兴衰》,《苏区研究》2017年第4期] 历史虚无主义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以所谓“人性”理论攻击阶级斗争,反对阶级分析法,严重脱离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实际。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阶级斗争不是主观臆造的结果,而是一定程度上的客观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能最大程度的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发展面貌,对历史研究关系重大。
三、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策略
如前所述,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既有既存的思想源流,也是内外现实环境影响的结果。因此,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过程中,既要从理论层面揭露其错误本质,培育民众的历史思维能力,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增强民众对中国革命的认同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也要从现实出发,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要关注民生,重视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只有这要从能产出历史虚无主义赖以生存的土壤,从根本上消除其根基。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历史虚无主义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根本道路,换言之,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才能最终战胜历史虚无主义。[ 董必荣:《虚幻的构境: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3期]
第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要不断总结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借鉴世界各国发展中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中国共产党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史,以史为鉴,自觉理性的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
第二,要坚持阶级分析方法,从新树立起革命史观。阶级分析法贯穿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始终,要坚决反击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运用所谓从“人性”角度重塑历史叙述方式,抛弃“革命史范式”及“去阶级化”的趋向。
第三,坚持整体史研究。历史是一种人类活动的客观存在,必须从事实出发,系统全面的认识个研究历史,把我历史的整体面貌,发掘历史规律。作为“新史学”根本研究范式的“总体史”固然强调宏观的、综合的、长时段的研究,具有“大历史”的特征,但它却并不排斥微观的、具体的历史研究,而常以微观、具体的历史研究作为其载体,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小中有大、以小见大,把握和审视是宏观的,切入和描述是微观的,将宏观历史研究与微观历史研究、长时段研究与短时段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史学风格。[ 马敏:《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9期] 整体史研究适应了当前历史研究碎片化的趋向,有助于消除后现代史学中的虚无主义影响。
第四,要加强党史、国史方面的研究和宣传力度。加快中共革命史史料的整理工作,同时也要对在世的老革命或者其家属做抢救式的口述史工作,最大限度的保留革命记忆,讲好革命故事;加快培养青年一代党史研究人才,这关系到革命史研究的学术传承;在高校进一步强化唯物史观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熟悉国情,端正对中共革命的态度,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的信念。
四、结语
总的来说,历史虚无主义的兴起是国内外环境作用的结果,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自由主义思潮散播的具体表现。历史研究关系到如何解释历史,怎样书写历史,所以历史研究中出现的虚无主义倾向更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与反思。要坚决反对历史研究中的“告别革命论”思想以及“去阶级化”的研究倾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坚持阶级分析法和整体史研究。同时,要强化党史、国史的研究力度,培养专业青年人才。
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8/23/c_1116344061.htm]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全面系统的分析历史,最大程度的还原历史真相。只有保存纯正的革命历史记忆,才能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才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咨询联系:信箱:shkcn@163.com QQ:151796400 电话:17392328115 微信:suzhu88
http://www.18lw.net/Item/Show.asp?id=2728&m=1
版权信息:18论文—要发论文、易发论文是专门从事期刊广告代理、论文写作指导的服务平台。平台依靠专业的队伍和广泛的媒体合作资源,提供针对性论文写作指导及发表协助方案,真正做到论文易写、论文易发。
投稿没有捷径,有的是对目标媒体的了解,做到有的放矢。我们所做的,是想让你少走弯路,不走错路。18论文整合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核心期刊、行业期刊、高校学报、国际期刊等多种媒介用稿信息,旨在让作者了解刊物的用稿要求,有针对性地创作、投稿。
我们不是官方,我们是传媒动态分析者。本号所发布的传媒内容仅用于信息分享,供写作投稿参考,如有触犯您的权益,请告知站务删除。18论文平台发布论文、范文、指导评析类文章均为本站原创,除授权发表期刊及其合作网站外,严禁任何其他机构转发,违者必究。
咨询联系信箱:shkcn@163.com QQ:151796400 电话:17392328115 微信:suzhu88
本平台不接受任何代理行为,中介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