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151796400 微信:suzhu08

首页 >> 原创论文 >> 政经文史论文 >> 浏览文章
《柏油孩子》:一部典型的美国成长小说
作  者
xjs
作者单位
文章刊期
不详
入库时间
2022-02-26
阅读数量
645
【摘 要】本文作者涉嫌骗取杂志社录用函,稿件作废处理。《柏油孩子》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四部作品。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吉丁的成长过程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现代黑人女性如何在男权社会、白人文化、黑人文化的多元语境中寻找自我,冲破藩篱重塑自我的过程。……
【关键词】
《柏油孩子》:一部典型的美国成长小说
本文作者涉嫌骗取杂志社录用函,稿件作废处理
摘要:《柏油孩子》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四部作品。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吉丁的成长过程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现代黑人女性如何在男权社会、白人文化、黑人文化的多元语境中寻找自我,冲破藩篱重塑自我的过程。该小说具有许多典型的美国成长小说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本文旨在对小说的结构、主题、情节设计以及其中的重要事件等进行新的解释,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更好地认识这部小说的价值。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柏油孩子》; 美国成长小说
托尼•莫里森(1931-2019)不仅是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非裔美国女作家,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天赋、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一共创作了11部小说。她擅长采众家之长,将黑人传统与西方古典文学形式相结合,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诗意的表达方式”,再现了非裔美国黑人的血泪史,描述了现代美国社会黑人所处的文化、精神困境,并将民族成长隐喻于个人成长,努力为黑人同胞探索出路。《柏油孩子》是莫里森的第四部小说,出版于1981年。小说出版后不仅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也受到了很多来自国内外的文学评论家的关注。本文聚焦该小说在人物、主题、结构等方面呈现的典型的美国成长小说特征,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人物与情节,并更好地认识这部小说的价值。
一、美国成长小说的特点
成长小说源自德国,风靡欧洲,后传播至美国并衍生出风格迥异的变体—美国成长小说。孙胜忠教授在其著作《美国成长小说艺术与文化表达研究》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美国成长小说与德国经典成长小说的异同[1]。不同于经典成长小说,美国成长小说的主人公不受年龄的限制,可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也有可能是二十几岁,甚至是中年。他们一般童年不幸,失去母亲或者成为孤儿,抑或被家庭遗弃或忽视,渴爱理解与关爱。他们崇尚独自与自由,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束缚了他们个性的发展,让他们的理想幻灭。主题方面,美国成长小说淡化情节,重点描绘人物的内心生活,突出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年轻与经验之间的矛盾与对立给主人公的成长带来的重重困境,凸显个人的探索历程及感悟,尤其是精神世界的变化。结构方面,不同于经典成长小说中“天真—诱惑—出走一考验—迷惘—顿悟—失去天真—认识人生和自我” 这一线性结构[2] 84,美国成长小说往往是循环状结构,小说的结尾主人公虽然经历了成长过程,但往往没有与社会妥协,牺牲个人自主性而融入社会,完成成长获得完整又幸福的人生。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让追求自我的主人公选择逃避、脱离社会进入反成长,或再次开始新的探索征程,抑或陷入迷茫。
二、《柏油孩子》中的成长小说元素
从主人公来看,《柏油孩子》中的主人公设定完全具备美国成长小说的特点。吉丁有着复杂的文化背景。出生在黑人社区的吉丁2岁丧父、12岁丧母,成为孤儿。12-18岁正是女孩向女人转变的关键期,特别需要母亲的指导与帮助来完成角色的转变。母亲的离世让吉丁无依无靠,葬礼上那顶“太大”、“成年人的样式”[3]195的帽子标志着她跨过青春期直接进入成年。母亲的葬礼成了她的成人礼,内心的伤痛让她反复梦到那顶帽子。黑人社区里,女人饱受性别歧视,随时可能遭受男性的指责、暴力与侵害。孤儿吉丁感到孤独、害怕,但女性的不公平待遇让她决心“不在任何男人的手中被打破”,“随便什么人要想从这个小姑娘身上得到好处,就得使用钳子和氯仿”[3]107。叔叔婶婶把她带到白人大都市费城,说服资本家雇主瓦利连资助她上学。虽然叔叔婶婶很爱她,但除去她小时候在瓦利连的宅子里度夏之外,她从来没和他们一起生活过。彻底远离黑人文化语境的吉丁沦为黑人文化的孤儿,逐渐被白人主流社会所同化。25岁的她貌似拥有了她想要的一切:收入不错的模特工作,白人男性的追求、女人的艳羡,宛如白人文化雕琢的一块美玉。正当她犹豫是否应该答应白人未婚夫的求婚时,她在超市偶遇了一位身着黄裙、皮肤如柏油漆黑的女人。象征传统黑人女性的黄裙女人的自信和美丽让黑皮白心的吉丁顿觉黯然失色,没了自信。感受到身份危机的吉丁逃也般跑到骑士岛。在小岛上她偶遇了传统黑人男性儿子并与之相恋。儿子帮她唤醒了内心身处的黑人意识,并带她回到了他的家乡—黑人小镇埃罗。埃罗的贫穷与落后让她失望,社区中的黑人女性生活让她明白成为一个黑人传统社区的女性意味着什么。黑人意识促使吉丁想要拥抱黑人文化、渴望完整的黑人文化身份,但接受过高等教育、受到女权主义思潮影响追求性平等的她更不愿意扮演黑人传统文化为她设定的女性角色,屈从男性,失去自我。矛盾的心理让她每晚都会梦到一群黑人女性对着她坦胸露乳,提醒她承担起养育孩子,照顾老人,尊重丈夫等一系列使命。她又逃到了纽约。虽然吉丁在纽约如鱼得水,儿子的陪伴也让她觉得完整、幸福,纽约的生活让她有了家的感觉。然而好景不长,代表黑人传统文化的儿子和接受了现代文明熏陶的吉丁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
固守传统的儿子痛恨白人,拒绝白人文明,无法适应时代的改变,找不到像样的工作。曾经相爱的两人开始互相否定,频繁争吵甚至打架。在一次争吵后儿子动手殴打并强暴了吉丁,这让她顿悟黑人男性的怀抱不是她的避风港,她下定决心与儿子分手。小说结尾吉丁孤身一人前往巴黎,儿子也买上了寻找她的旅途。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吉丁对于自己的黑人女性身份经历了从“无知”到“认知”再到“抗拒”这一复杂的过程。小说结尾,她没有像传统成长小说的主人公那样,接受自己的黑人女性文化身份,也没有打算接受白人未婚夫的求婚,而是选择孤身前往巴黎,寻找新的可能性。
从主题来看,《柏油孩子》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莫里森将“柏油娃娃”这一黑人民间传说与圣经伊甸园的故事巧妙结合,大量运用象征、比喻、魔幻现实主义等手法凸显白人主流文化与边缘化的黑人文化、男性与女性、传统黑人与现代黑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描绘现代黑人女性所处的复杂社会环境。作为一个黑人、美国人、女性,多重文化身份的不同要求让现代非裔黑人女性深感分裂,但崇尚民主与自由的她们不愿意牺牲任何一种来成就任何一种身份的纯粹与完整性,因此“美国成长小说的主体无法将融入社会作为成熟的最终奖赏。‘成为你自己’几乎成了他们不懈追求理想的口号”[4]322。
民权运动的推进极大地提高了黑人的社会地位,越来越多的黑人走出家门,进入学校、工厂,但黑人依然处于被边缘化的“他者”地位,种族歧视虽不似从前明目张胆,但却深深的根植在白人的文化记忆里。黑人想要在白人世界获得体面的生活就必须遵守白人的规则。吉丁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获得了体面的模特工作,获得了男人的追求、女人的羡慕,但这一切都是用掩盖她的黑人性,迎合白人价值观获得的。她深知,与白人在一起时,“她只消装聋作哑,让他们相信她不像他们那样机灵能干。要说显而易见的道理,要问愚蠢的问题”, “要做出感兴趣的样子,如果他们表现出有辱人格,也要相迎”[3]109。模特事业的成功也只是因为她那浅色的皮肤符合白人的审美标准,黑人面孔满足了欧洲人的猎奇心理。
即便经济地位得到改善,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种族、阶级差异都依然存在。白人资本家瓦利连看似充满人道主义,不仅资助吉丁上学,还给西德尼和昂丁买股票、保险;西德尼和吉丁把瓦利连的房子当成自己的家,兢兢业业地工作,照顾瓦利连一家;白人雇主与黑人帮佣彼此依靠,俨然一家人。但西德尼和吉丁不能住在空着的客房,只能蜗居在楼梯下狭小的房间里,用的是满是划痕的二手家具;烧了一辈子饭,在餐桌前服务了50多年的他们不能坐下和白人主人一起用餐。圣诞聚餐上,仅仅因为昂丁抱怨瓦利连没有提前通知自己就解雇了勤杂工时,瓦利连大声呵斥她,让她离开。这让吉丁意识到黑人与白人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与尊重,种族与阶级的差异永远是无法逾越的鸿沟。正如儿子说说:“有时候他们(黑人和白人)可以一起工作,可他们不该一起吃,一起住,一起睡。不能一起做生活中那些个人的事情”[3]183。
不仅如此,黑人内部之间也存在分歧。黑人间不仅由阶级、性别歧视,传统一代与现代黑人在观念上也存分歧。在黑人小镇埃罗,女性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但却地位低下,吉丁被看作儿子的“获奖女人”[3]222,她不能上桌与男人们一起吃饭,也不能参与男人间的谈话。同是黑人,西德尼和昂丁看不起为瓦利连干杂活的黑人,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企业费城的黑人—那个种族中最自豪的人们”[3]51。因此他们不愿意花心思记勤杂工和洗衣服的名字和样貌,更不屑于和他们说话。同是年青一代黑人,截然不同的生活阅历和文化价值观造成了吉丁和儿子之间激烈的分歧和冲突  儿子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他固守陈规,痛恨白人的一切,拒绝学习任何白人主流文化,在他眼里家乡埃罗是最好的;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吉丁则认为埃罗是贫穷、落后的,她追求物质,认为“贫穷是一座监狱”[3]146,物质财富是幸福生活的基础。
复杂的种族、阶级、性别、文化的矛盾让吉丁的成长异常艰难,面对不同文化身份的不同要求无比挣扎,异常痛苦,最终她决定做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人,一个自我定义的人。“身份并非是人生而固有的东西,而是在文化、历史、教育等众多文本中被建构出来的一种‘异源集合体’,是在不同语境下不断认同的结果”[5]124。
从结构来看,小说运用多角度叙事法呈现了女主人公吉丁的成长背景、身份危机、成长之旅、顿悟与自我救赎这一成长基本历程。小说以吉丁从巴黎回到骑士岛开头,以吉丁离开骑士岛回到巴黎结束。小说循环式的结构、开放式的结尾隐喻成长的复杂性与反复性。虽然结尾没有道明吉丁回到巴黎后是否会与找寻她的儿子重新在一起,但小说中蚁后这一意象预示着吉丁不会再次选择儿子,她要作为一个既是黑人,又是美国人的现代独立女性构建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王国。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小说《柏油孩子》具备美国成长小说的典型特征,是一部典型的美国成长小说,意识流、象征等高超的艺术手法让这本书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莫里森用吉丁的个人成长案例隐喻多元的现代语境中黑人女性群体、黑人族群的成长困境与出路。身处多元文化语境的非裔美国黑人不仅面临着文化身份的抉择,还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选择故步自封仅做一个黑人,或者全盘接受白人文化只做一个美国人都是不可取、也是不现实的,不把自己归属到任何群体,同时吸收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既接受自己的黑人身份,也接受自己的美国人身份才是美国黑人解决内部分裂及文化身份缺失问题的可能途径。同时面对种族、阶级、性别歧视的黑人女性要想获得性别平等,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更需要冲破身份的疆域敢于定义自我、塑造自我。

咨询联系:信箱:shkcn@163.com QQ:151796400 电话:17392328115 微信:suzhu88
http://www.18lw.net/Item/Show.asp?id=2623&m=1
版权信息:18论文—要发论文、易发论文是专门从事期刊广告代理、论文写作指导的服务平台。平台依靠专业的队伍和广泛的媒体合作资源,提供针对性论文写作指导及发表协助方案,真正做到论文易写、论文易发。
投稿没有捷径,有的是对目标媒体的了解,做到有的放矢。我们所做的,是想让你少走弯路,不走错路。18论文整合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核心期刊、行业期刊、高校学报、国际期刊等多种媒介用稿信息,旨在让作者了解刊物的用稿要求,有针对性地创作、投稿。
我们不是官方,我们是传媒动态分析者。本号所发布的传媒内容仅用于信息分享,供写作投稿参考,如有触犯您的权益,请告知站务删除。18论文平台发布论文、范文、指导评析类文章均为本站原创,除授权发表期刊及其合作网站外,严禁任何其他机构转发,违者必究。
咨询联系信箱:shkcn@163.com QQ:151796400 电话:17392328115 微信:suzhu88
本平台不接受任何代理行为,中介勿扰。
导航菜单
发布流程
站务联系
信箱 shkcn@163.com
   shkcn@126.com
QQ 151796400
电话 17392328115
微信 suzhu88
   suzhu08
重点推荐
综合服务
业务推荐
学术资源遴选开放数据库

官方 | 竹苑聆箫 | 声明

18论文2012-2022(第三版)Shkcn.Com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106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