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151796400 微信:suzhu08 |
学实践告诉我们: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采用“教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面对这些现实情况,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了“分层次教学”的教改实验,取得了很没明显的效果。
一、 “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教育教学理论依据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教育教学实践依据
对普通高中,以高考升学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的成败的观念至今未打破,于是,学校和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几个所谓“有希望”的“尖子”,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措施
1.认真研究学生,确定各层对象
实施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掌握每名学生的学习现状,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我们可以使用一套难易适中的考题测验,然后按测验成绩并结合学生平时的数学表现,将学生分为A, B, C三个学习小组,其中我们把A组称为金牌组,B组称为银牌组,C组称为铜牌组,在分组的过程中避免使用“差生”一词,
这样即使是C组学生也不会有什么自卑感.同时我们的分组只是暂时的,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会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在学习中途学生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调整自己所在小组的学习,这样无形之中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竞争感,学习的热情也会随之高涨。
3•深入研究教材,教学内容分层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清楚所讲内容在章节甚至是高中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设计要精益求精,尊重知识的形成规律,尊重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设计好不同层次的问题明确不同的要求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必须以B组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 C两组,要注意调动各层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尽量使C组学生不做陪客.例:高一年级学生刚进校时,一般我们都要复习一下二次函数的内容,而二次函数中最大值、最小值尤其是含参数的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的求法学生普遍感到比较困难,为此我作了如下题型设计,对突破学生的这个难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普遍(包括C组学生)情绪亢奋,思维始终保持活跃.
4•精心挑选,分层布置作业
每名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如果布置完全相同的作业,势必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精挑细选,分层布置,努力使不同的学生,通过课后作业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C组的学生,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简单应用为主,重在巩固基础,强调规范和习惯,培养基本能力; B组的学生,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重在提高分析和综合的能力;A组学生的作业,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
本方法,还要适当拓展,给他们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思考,更大程度上调动他们学习的自主性,鼓励他们能独立发现、思考和解决一些问题.
5•倾注爱心,课后分层辅导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仅靠课堂“分层教学”是不够的,课堂所学内容,每名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尽相同,难免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这时,分层辅导便是合理的选择.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做好“提优辅差促中”工作,使C组学生“吃得了”,奋发向上,B组学生“吃得好”,不甘示弱,A组学生“吃得饱”,充分发展,从而形成一种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
三、结语
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法确实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方法.但教学分层较难掌握,考试分层命题及评价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今后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等.教育心理学[M]._L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66一492.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49一285,341一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