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151796400 微信:suzhu08

首页 >> 原创论文 >> 教学考试论文 >> 浏览文章
对“语文素养”涵义的认识
作  者
18论文
作者单位
文章刊期
18论文
入库时间
2013-09-13
阅读数量
1592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多次提到“语文素养”。[1]第一部分,前言部分开宗明义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多次提到“语文素养”。[1]第一部分,前言部分开宗明义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课程设计思路也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相应地,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提出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第三部分,实施建议多次提到语文素养的问题,要求从教师教学到教材编写,从课程评价到课程资源开发都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目标。语文素养不只是教育指导思想层面的,更是具体教学操作层面的要求。因此,分析和研究“语文素养”的基本概念原理对于更好地理解新课标精神,从而更好地指导实际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语文素养”的概念

叶圣陶先生在1949年提出语文是指“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具体来说就是听说读写”。这种定义一直得到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当然,也有一些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文”进行定义,比如“语文就是语言文章”、“语文就是语言文学”、“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等,这些定义是基于对“文”的不同理解形成的;还有学者从“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出发,认为语文是“祖国语言”或“祖国言语”。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简言之,“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等都包含在内,语文课程主要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2]

《辞海》中对“素养”有两种解释:(1)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2)平素的修养。与“素养”相近的“素质”是指:(1)心理学上指人的某些先天的特点;(2)事物本来的性质;(3)素养;(4)白色的质地。从教育学角度看,素养更侧重平时的学习和实践,而素质更偏向心理层面;也有人认为,素养是素质修养,素养比素质概念更宽泛,“素质”偏“禀赋”,“修养”偏后天努力。[3]素养就是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素质”和“修养”结合,增加了语文教育在审美、习惯等情感态度方面的素质。[4]

“语文素养”由“语文”和“素养”两个词组成,对这两个词的不同理解会得出对“语文素养”组合概念的不同理解。

二、“语文素养”的构成

“语文素养”究竟包括哪些方面,本文将现有的观点进行了如下归纳:

(一)三维观

这种观点主要是从新课标设计的三个维度来理解“语文素养”的构成。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从宏观方面把“语文素养”看作“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内容。

巢宗祺侧重于从微观方面对三个维度的具体细化,认为“语文素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这种提法,三个维度相对平等,能够避免在实际教学中忽略“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方面,对各个学科都适用。但因为将“素养”换成“能力”、“情感”一类的词,用抽象概括性的词来解释另一个抽象、概括的词,必然会有含糊不清之嫌,对于语文教育来说,还需要进一步细化。[5]

 

另一种是韩雪屏提出的语文素养“冰山模型”,语文素养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运动系统,该系统由基础层面和连续运作系统组成。基础层面包括言语主体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语言积累、知识视野、智力发展、个性人格等。这些要素具有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在主体面临某一具体任务时,它们立即进入启动状态,成为完成这一语文任务的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的连续运作系统是由动力层、实施层和操作层三个层面组成。动力层标示出言语主体在言语实践活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语文学习动机、语文学习态度、语文行为意志、语文学习习惯等要素。实施层是完成言语任务的核心和关键,包括语文感悟、语文思维、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等要素。操作层是显露于外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构成语文素养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浸润、互为补充。[7]

这两种观点试图解释语文学习内在的动态过程和影响因素,但不能解释这些层面怎样才能全面得到提高。

(三)核心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比较多。主要认为“语文素养”包括若干方面,其中有一个方面是核心,其他方面都围绕这个核心而起作用。

一种是语感核心说。王尚文认为语文素养应包括四个方面:语感、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其中语感是核心,指语文直觉,即对语言、文学的直接感知能力;语文思维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和思考;语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言语知识和语文文化知识;语文技能指语文动作技能和语文心智技能。[8]

语文能力核心说。周庆元提出:语文素养内涵丰富,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干,至少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般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感情意志与个性等五个基本要素在内的有机复合体。[9]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10]

核心+基础说。雷良启认为“语文素养”最基本的要素是它的语言运用能力 (言语交往能力),以此为核心,必然连带其非功用性的因素,以价值观念、百科知识、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等为其底座和基础。[11]李山林认为,语文“学科素养”是语文学科独特性的核心目标,“基础素养”是基础教育各门学科共同承担的部分,主张语文教学既要保持学科教育的独特性,又要融入基础教育的整体目标之中,避免走向重知识能力轻人文态度和重人文轻知识能力的两个极端。[12]

语言交际能力终极目标说。余应源认为,语文课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母语进行言语交往活动(听说读写活动)的能力,非要保留“语文素养”这一提法,必须切除非语文部分,只保留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还应加上语文知识和技能,还可加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13]

这些观点试图简化“语文素养”的涵义,突出语文性,有利于明确语文教育的中心任务,主次分明,便于操作。

(四)复合说

彭小明认为: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对语文长久的、深厚的素质和修养,也即俗话说的“训练有素”。应包括语文知识(语文学科知识及其课程涉及的百科知识),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语文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语文情意(思想、情感、道德、品行、个性、人格等)和语文审美(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欣赏美等)等五个方面。[14]这种观点概括较为全面,便于对照掌握,但有些方面的概括有各学科普适性,不能反映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

三、对“语文素养”涵义的再认识

以上理论有的侧重于课程设计,有的更利于教育教学及教育评价,对于语文素养的诸方面的强调也有所不同:三维关系更倾向于语文教育三方面的互相支撑互相影响的关系,把过程和方法、技能提到与知识性、思想性同等的重要位置上,这反映了对素养的积累性、语文的工具性的更深的认识;层次说强调诸方面的先后顺序,轻重关系,有助于认识到不同阶段的语文教育的侧重点和发展的不同层次,将素养看成不断动态发展的过程;核心说强调语文的独特性;复合说其实更强调了语文训练的重要性,围绕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诸方面具体化,更有操作性。所以,语文教育不同方面的工作对语文素养有着不同的规定性。语文素养不同的内涵和构成,共同说明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表述,而且语文素养的涵义本身具有不同的层次。

 

关于“素养”,笔者认为与“素质”不同的地方是它强调专业性,是比“素质”更具体、更体现语文性的概念。另外,“素养”比“素质”更强调过程和发展性。与“素养”的结合使用的“语文”应该是广义的,是为了补充语文新课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中心目标,这一目标是普遍的、基本的目标,也是实践性的目标;而“提高语文素养”是对中心目标的补充和提高性的目标,是全面、综合性的目标。前述关于“语文素养”的种种观点,已经从不同的角度详尽地阐释了“语文素养”的涵义,但根本的是要搞清楚“语文素养”与语文课程中心目标的这种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语文、学语文。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孔凡成.“语文”概念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3] 李冲锋.论语文素养及其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18期.

[4] 范远波,刘世清.论语文、语文素养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年第6期.

[5] 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J].语文建设,2002年第35期.

[6] 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 韩雪屏.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J].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9期.

[8] 王尚文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2期.

[9]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10] 崔峦.关于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J].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2002年第8期.

[11] 雷良启.重新界定“语文素养”[R].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2003年.

[12] 李山林.“语文素养”辨[J].语文建设,2004年第3期.

[13] 余应源.语文教育模式的变革非同小可[J].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期.

[14] 彭小明.《语文课程标准》关键词解读[J].现代语文,2004年第4期.



咨询联系:信箱:shkcn@163.com QQ:151796400 电话:17392328115 微信:suzhu88
http://www.18lw.net/Item/Show.asp?id=1486&m=1
版权信息:18论文—要发论文、易发论文是专门从事期刊广告代理、论文写作指导的服务平台。平台依靠专业的队伍和广泛的媒体合作资源,提供针对性论文写作指导及发表协助方案,真正做到论文易写、论文易发。
投稿没有捷径,有的是对目标媒体的了解,做到有的放矢。我们所做的,是想让你少走弯路,不走错路。18论文整合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核心期刊、行业期刊、高校学报、国际期刊等多种媒介用稿信息,旨在让作者了解刊物的用稿要求,有针对性地创作、投稿。
我们不是官方,我们是传媒动态分析者。本号所发布的传媒内容仅用于信息分享,供写作投稿参考,如有触犯您的权益,请告知站务删除。18论文平台发布论文、范文、指导评析类文章均为本站原创,除授权发表期刊及其合作网站外,严禁任何其他机构转发,违者必究。
咨询联系信箱:shkcn@163.com QQ:151796400 电话:17392328115 微信:suzhu88
本平台不接受任何代理行为,中介勿扰。
导航菜单
发布流程
站务联系
信箱 shkcn@163.com
   shkcn@126.com
QQ 151796400
电话 17392328115
微信 suzhu88
   suzhu08
重点推荐
综合服务
业务推荐
学术资源遴选开放数据库

官方 | 竹苑聆箫 | 声明

18论文2012-2022(第三版)Shkcn.Com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106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