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151796400 微信:suzhu08 |
我国失地农民的现状
失地农民是指农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种面积少于0.3亩的统称为失地农民.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失地农民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就必须占用农民土地,这是每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都不可避免的现象,农民失去土地之后既不再属于农民又和城市居民有所区别,游离于城乡之间,处于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地带,只能冠以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称谓。
在我国,城市化速度和我国发展速度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和第二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上升和地位的提升,我国的城市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城市化率也逐年提高,相应的,失地农民的数量也在逐年以更加庞大的数量递增。同时,土地使用权的流失对于失地农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的丧失,还代表着现有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关系的割裂,甚至于还会带来未个来生活带的不确定性和无保障性。在失地农民完成从农民到城市居民这种角色转变的适应期内,他们可能因为对于新的生活方式的不适应而产生悲观的情绪及行为,更甚者会丧失继续生产生活的信心,最终误入歧途,成为社会的隐患。
原因分析
造成失地农民培训困难的因素错综复杂了,情况盘根错节,下面我们将主要农民自身,政府,方面进行分析。
(一)、观念陈旧,培训观念不强
多数失地农民的意识中,就业就等于‘下苦力,流血汗’的工作,工作所需要的不是知识和技术而是劳力,对自身知识层面和劳动技能的认知不足,对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培训观念不强,也不能接受掏钱培训,付费提升的培训模式。在很多地区,失地农民往往是在缺乏劳动技能,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情况下就盲目的进城务工,受到黑中介的欺骗,在没有找到工作之前已经被骗光财物,成为城市里的弱势群体。
(二)、经济困难,无充足的资金培训
失地农民普遍家庭负担严重,工资偏低,据一次调查资料显示,约67.9%的失地农民需要赡养两个老人,而46.8%的失地农民需要抚养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孩子。而和土地分离的农民在自身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限制下无法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也是工资普遍偏低的工作,失地农民在支付了日常生活成本之后,已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投资职业教育和培训来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
对策分析
通过对失地农民的现存情况分析和历史资料研究,对于上述问题,我们主要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决策。
(一)、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失地农民获得培训保障的依据,能增加培训实效,这有利于失地农民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利于确保失地农民权益的真正实现。从法律层面上,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政策性引导,完善农民培训就业的相关配套政策,从根本上建立起先培训后就业的政策体系。鼓励农民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二)、加大教育投资,强调农民缴费,政府补贴的培训方式
各个地方政府都要切实保证中央和地方上新增的教育经费用于农村基础教育的要求,在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大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投资力度。这一方面可以增强学员培训的积极性,农民付出了培训成本,更加有利于他们努力学习劳动技能,收回劳动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加大补贴力度,使得失地农民转移培训的费用隐形的转移到政府财政,降低了失地农民的培训成本。
(三)、发挥企业培训作用
在培训中重视企业的作用,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在培训中应建立以企业为依托,结合岗位需要和工作需要,有目的有方向的技能培训。着重建立以企业为主,由企业,失地农民,政府三方共同承担培训费用,培训合格后即刻签订劳动合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订单式培训体制。这种体制不仅可以减少企业对员工在岗培训的成本,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极大的调动了受训人员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